Search


【馬丁史可西斯:我曾說「漫威不是電影藝術」,請讓我進一步闡述】

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馬丁史可西斯:我曾說「漫威不是電影藝術」,請讓我進一步闡述】

(以下摘錄片段翻譯,完整請見《紐約時報》專欄: https://www.nytimes.com/…/opini…/martin-scorsese-marvel.html)

對我來說,電影是關乎「啟示」(revelation)——美學的、情感的、靈性的啟示。電影是關乎「角色」——那些複雜的人物、他們內心互斥甚至時而矛盾的人性,以及他們如何深愛對方、卻又互相傷害,有時又突然必須與自己面對面。電影是關乎我們如何面對那些大銀幕上,甚至擴展到人生當中那些出乎預期之外的人事物,並且不斷擴張、探索這個藝術形式最極限的可能性。

對我們來說,這就是核心重點——電影是一種「藝術形式」。

漫威電影當中,包含了許多我所認知中電影藝術該有的元素。然而,這些電影所欠缺的是啟示、懸疑、和真實的情感危機。這些電影沒有冒任何真實的風險。

換句話說,漫威電影所「是」的,是保羅湯瑪斯安德森(按:《黑金企業》導演)、克萊爾德尼(按:《軍中禁戀》導演)、史派克李(按:《為所應為》導演)、亞瑞阿斯特(按:《宿怨》導演)、凱薩林畢格羅(按:《00:30凌晨密令》導演)、魏斯安德森(按:《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》導演)的任何一部電影所「不是」的。當我觀賞這些導演的任何一部電影時,我知道我會看到完全新穎的東西,並被帶到超乎預期、甚至是無以名狀的全新感官境界。這些電影會擴張我對於影像和聲響說故事方式的理解與想像。

許多漫威電影,確實都是由非常多優秀而天賦異稟的藝術家合力打造而成。然而這些電影全都缺乏了電影藝術的精髓:單一藝術家的統合性藝術眼界(the unifying vision of an individual artist)。因為,當然,單一藝術家就是這個產業中,風險最高的因子。

令人難過的實際景況就是,(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中)我們有兩個相異的場域:有所謂的全球性視聽娛樂(按:指漫威電影與其他類似的大眾化、模板化、續集化電影),然後有所謂的電影。他們有的時候會互相疊合,但卻是越來越少。

對於任何夢想拍電影的、或是才剛起步的創作者來說,這樣的處境對於藝術是殘酷且幾乎沒有容身之處的。而單單書寫這些文字,就讓我內心充滿了深深的哀傷。

-

原文撰文者為馬丁史可西斯 Martin Scorsese
美國電影導演、監製、編劇、演員和電影歷史學家
AFI終身成就獎得主,也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、金棕櫚獎、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、銀獅獎、格萊美獎、艾美獎、金球獎、英國電影學院獎和美國導演工會獎。

-

代表作品:
《計程車司機》
《蠻牛》
《喜劇之王》
《四海好傢伙》
《紐約黑幫》
《神鬼玩家》
《神鬼無間》
《隔離島》
《華爾街之狼》
《沉默》
《愛爾蘭人》


Tags:

About author
哈囉大家好,歡迎來到【丹眼看電影】,我就是那個丹。 原本此專頁的英文名要取作 "Dan Cinema",沒想到臉書上有個遙遠的陌生人,姓氏就叫做 Dancinema ,也因此這個網址就被註冊掉了。轉念一想,改以法文的 "Dans le Cinéma" 為名,意思是「在電影院之中」,好像也蠻有意境的,而且法文就是潮。 近幾年網路上厲害的影評寫手們早就多到數不清了,但我不想走太文青的路線,我沒有太多電影基礎知識或文筆訓練,我只想用我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我最近看片的心得。另外就是仗著自己的一點語言能力優勢,以及宅宅的個性,每天都掛在國內外各大影視網站。與其自己獨享,不如將一些有趣的消息分享給大家。 我個人是比較專攻歐洲三大影展跟美國好萊塢的片,藝術片跟商業片都喜歡。至於國片、中國片、日韓片及東南亞等地區電影,我會努力攝取,但主力不會放在這邊。 總之希望可以創造一個影迷影痴的舒適圈園地,邀請你一起加入。然後也希望不要三個月後這裡就雜草叢生。請大家多多指教,讓我們一起切磋討論、一起享受電影吧!
丹眼看電影,全心感受光影之美 電影評論|影壇消息|影展動態|獎季分析
View all posts